中国-东盟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对话和
2022年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平行论坛:生物多样性资源调动——投资自然顺利举办
2022-09-26  本文来源:  
分享到:

2022年9月16日,作为2022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成果之一,中国-东盟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对话和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平行论坛——生物多样性资源调动:投资自然在广西南宁以线上线下方式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生态环境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指导,东南亚国家联盟秘书处支持,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共同主办,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联合主办。

 

 

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红、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主任陈实、缅甸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司副司长San Oo、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黎敏、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自然与气候中心大中华区总负责人朱春全、原亚洲开发银行合规监管委员会主席唐丁丁等嘉宾出席会议并发言。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韩国义做会议总结。

 

 

李永红副主任在发言中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中国-东盟环境合作的优先领域,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资金规模不足的情况下,工商业作为充分资源调动不可或缺的关键主体,将是推动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双重目标的重要力量。李永红建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即将召开,是推动“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取得共识的关键时期,中方愿继续与各方开展丰富的政策对话和交流活动,探索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创新模式,共同推动2020年后全球生多框架的达成。

 

 

陈实主任在发言中表示,当前全球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加速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世界经济绿色复苏进程受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合作始终是中国和东盟共同关心关注和携手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国外文局及所属国际传播发展中心近年积极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未来愿与各方携手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推进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

 

 

San Oo副司长在发言中表示,近年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不断加深、拓广,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合作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当前区域正面临着如何在快速经济发展同时兼顾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而加强自然资本投资为应对这项挑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希望未来各方充分利用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机制这一重要对话平台,共同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与区域“3030目标”实现,为促进全球环境合作贡献区域力量。

 

 

黎敏副厅长在发言中表示,广西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始终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生态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以及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和数据中心建设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未来广西希望进一步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东盟国家相关部门就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更加丰富的知识交流与分享,共同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务深务实。

 

 

朱春全在发言中表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三大环境危机,而全球一半以上的GDP,约44万亿美元高度依赖自然资源,且农业土地利用和海洋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和采掘业这三大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着80%的濒危物种。建议未来各方应就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达成共识,并寻求更多的政策法规和技术创新支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商业转型模式,共同推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

 

 

唐丁丁在发言中表示,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面临最严重的环境风险之一,但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也面临着巨大的融资缺口。东盟地区仅占全球地表面积的3%,但却拥有全球18%物种,这意味着东盟必将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未来建议推动在金融部门和实施保护行动的私营部门之间构建合作桥梁,并加强生物多样性风险识别评估、数据整合和信息分享,降低生物多样性金融的转型风险,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更加有效和可持续的融资模式。

 

本次会议设置“城市生态价值服务与生物多样性金融”和“自然资本投资区域实践与挑战”两个议题,探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路线、绿色金融支持城市生态价值实现模式,推动区域自然资本投资的合作试点示范,从城市层面推动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进程。来自东盟国家环境部门、中国生态环境部及地方环境部门、联合国组织、金融机构、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及私营部门等代表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