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绿色金融系列研究”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2015-11-30  本文来源:  
分享到:

 

 

 

 

1126日,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举办了“一带一路与绿色金融系列研究”的报告发布研讨会,发布了该系列的首批报告,即《区域开发机构环境与社会管理框架国际经验研究》和《金砖国家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监管体系国际比较研究》。“一带一路与绿色金融系列研究”是为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绿色发展,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与WWF2015年联合开启的。

报告《区域开发机构环境与社会管理框架国际经验研究》通过对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在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资领域的相关政策、准则、指导方针和措施进行研究,总结其在融资、投资到实施全过程中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经验,为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投资活动和金融合作提供政策借鉴。

“一带一路”背景下,由于对外投资的投资目标国国情各异,加大了对外投资的不确定性;投资地区和行业不平衡,导致局部环境问题突出。在新形势下,环境标准已经被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多边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集团和泛美开发银行进行了研究,并整理了相关机构的绿色金融实践案例。报告发现,发现尽管各个多边开发银行的保障措施均独立制定,但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其政策体系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其范畴和限定均比较完善,均包含性别平等、社区健康和劳工安全等议题。其中,尤以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实践对中国有借鉴意义。

报告建议,中国应该建立起完善和相对透明的环境与社会风险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加入赤道原则等国际现行标准;借鉴多边开发银行经验,推动中国银行与金融机构环境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推动中国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大对绿色低碳项目、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并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投资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等机制。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徐庆华说:“‘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工业化和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加快绿色转型、推动绿色发展的愿望强烈。这不仅要依靠强有力的末端治理措施,还需要采用绿色金融等手段从投融资前段建立引导和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严格控制污染性投资,让更多的资金流向绿色产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介绍了中国政府在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到目前所做的工作和下一步要着重推进的工作,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他还强调,在“一带一路”整个的设计过程当中,对于绿色、生态、环保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张世刚认为,该报告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创新性和开拓性。他还介绍了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金融倡议和联合国环境署过去两年进行的一项全球金融探寻研究。该研究的相关成果支持了中国“十三五”的制定,其中包含了绿色金融有关的内容。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红说,在“走出去”过程中,银行特别关心项目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要通过市场机制,让资金通过资本市场更多地去配置到绿色领域,更少地去支持高污染不清洁的企业和项目。她还介绍了工行目前正在做的提升绿色金融管理能力的举措。

在开放讨论阶段,嘉宾讨论了“一带一路”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作用,财税制度绿色化的一些新思路,还讨论了非洲开发银行保障体系的一些实践问题。

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副主任周国梅在总结时提到,绿色发展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主流趋向之一,绿色金融和“一带一路”都是非常宏大的命题,涉及到的内容非常的多,后续还会就很多的专题开展一些研究。她还介绍了下一步工作构想:第一,推动政府智库,金融机构,企业间对话和合作。推动绿色发展相关机构和企业资源的整合力量。2016年,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工商银行等机构拟探讨共同构建“一带一路”可持续投资和绿色金融的研究网络的可行性,并开展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指标框架联合研究。第二,在金砖国家框架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利用绿色金融的手段来构建一个“金砖国家绿色技术平台”。第三,推动绿色贸易和绿色供应链,以及相关金融制度安排,把区域绿色供应链的理念建立起来。推动“中国制造2025”向中国的绿色制造来转变。

 

来自国务院研究室、银监会、发改委、环保部、外交部和世行国际金融公司、非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环境署的代表将出席会议并围绕这一热点话题和开创性的研究工作进行发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