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湄公河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评估与展望研究项目是绿色澜湄计划下的研究项目,旨在通过评估澜沧江-湄公河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整体表现,提升澜湄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认知,为澜湄环境合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决策支持。
根据2016-2018三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网络《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和指示板报告(SDG Index and Dashboards Report)》的数据对比分析,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国家总体评分处于中游偏下水平。
整体而言,柬埔寨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完成情况并不理想,但新的“公私伙伴关系”政策可能有效改善商业环境,中国发起的亚投行的成立有可能为柬埔寨的未来发展“供血”;中国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而且中国政府已经陆续出台了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配套的制度与政策,显示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尽管目前中国在健康(SDG3)、经济平等(SDG10)、应对气候变化(SDG13)、海洋生态系统(SDG14)等方面挑战不小,但仍然有很大的可能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尽管老挝政府在制定国家发展规划考虑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并结合老挝国情提出“第18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拯救受未爆炸弹药生存威胁的人类”,但在数据收集以及资金筹措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对老挝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而言还是一大亟待解决的障碍;缅甸近年来的可持续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尽管缅甸2016年成立了国家可持续目标指导委员会,也颁布了《缅甸可持续发展规划(2018-2030)》,但这些机制和法案能否转变成真正的执行力,仍然有待时间检验;泰国在中南半岛五国中发展基础最佳,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上更为积极主动,发展前景更为乐观;越南在2018年SDG指数排行榜中刷新了自身的最好成绩,但是“偏科严重”限制了其进一步保持发展势头的可能性。要想顺利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越南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综合而言,六国在减少极端贫困(SDG1)以及提升伙伴关系(SDG17)表现较好,但良好健康和福祉(SDG3)与海洋生态系统(SDG14)是澜湄国家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此外,消灭饥饿(SDG2)、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SDG9)、和平、安全和法律制度(SDG16)也是六国需面对的重要课题。这表明当前该区域面临诸多挑战: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相对脆弱、区域治理能力相对不足、气候和环境灾难较为严重等。
当前澜湄国家都将可持续发展目标适当地“本土化”。六国通过创新理念、组建相关机构、颁布对接政策等多项方式提升全球伙伴关系。同时,随着澜湄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这些机制为澜湄区域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助力。未来澜湄六国可以深化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对接,加强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公共产品创新突出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国际合作与提升区域发展伙伴关系,携手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澜湄国家的落地生根。